“瞧这秧苗都挺起来了,成活率没问题!”近日,大兴区榆垡镇东麻各庄村第一书记高巍终于松了口气,折腾大半年的草莓项目总算是完成了前期工作,7个大棚、近5万株草莓秧苗已全部栽种完毕,为全村首次集体“创业”带来了希望。
定项目 立志打造农业品牌
去年12月,区人保局党员高巍来到东麻各庄村任第一书记,他发现这个村没有任何集体产业,经济薄弱,于是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发展村集体经济。恰巧村里正利用市级扶持资金筹建8个大棚,他便以此为切入点,谋划起了创业项目。
“大棚建好了要种点什么呢?”高巍琢磨着,采育镇有葡萄,安定镇有桑葚,庞各庄镇有西瓜、贡梨,榆垡镇虽也是农业大镇,却没有打得响的农业品牌,要种周边地区没有的才行,将来也好成为自己的特色。经过走访调研,他发现大兴的草莓种植园不多,但市场效益较好,于是与村两委商量、镇农业部门研究,确定了草莓种植项目。
落实干 遇到困难迎难而上
想法虽好,落实却难。种草莓谁会?高巍与村两委成员虽然都出身农村,但对种草莓却是一窍不通,既无技术也无经验,怎么办?只能去学。他不仅走访了大兴区内的几个种植园,还赴顺义区取经,几个月下来,不仅基本掌握了品种选择、种植方法,也对草莓产业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,让他对这个项目更加坚定了信心。
“虽然心里有了底,但真干的时候还是困难重重。”据高巍介绍,由于高架无土栽培需要设计架子、铺地布、加装施肥器,每一步都需要摸索着进行,不合适的地方反复修改,后来又遇到秧苗配送不及时、施肥器不会用、水管不出水等一系列问题,他都耐心的去钻研破解,每天泡在大棚里的他,生生被磨砺成了一位“行家”。
谋发展 因地制宜产业融合
9月初,东麻各庄村那8个大棚中有7个都种上了草莓,还有1个种上了西红柿。三个月后,这里将迎来收获的季节。高巍说:“销路已经有眉目了,区商务局和镇农业部门给对接了几家大型超市和农产品电商,我们自己也找了一些社区团购途径,只要品质好,肯定没问题。”
望着大棚里正在茁壮成长的草莓苗,高巍眼中充满了希望。他说这只是东麻各庄村产业发展的第一步,今后还要将一二三产融合,将产业做大。按照计划,未来将因地制宜,以农业为中心,以点带面、以点画圆,将大棚周围农田和闲置房屋规划到产业发展中来,打造农耕体验文化科普教育基地。另外,依托永定河发展沿河旅游,在村内打造农家院、民宿,吸引更多游客来到东麻各庄村消费。
“有了集体收入,才能更好的服务村民。”高巍表示,村里已经做好了“十四五规划”,未来五年,东麻各庄村将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,在产业发展上做“加法”,在思想束缚上做“减法”,在提高村集体收入的同时,带动村民就业,让村民成为“股金 薪金”的双金村民,切实提高村民的幸福感。